课程展览海报
课程名称 /《互动叙事2》
授课对象 / 2023级设计学大一年级
授课老师 / 郑达
助教 / 焦雪、董潇蔚、田晶
01 课程介绍
《互动叙事2》深入剖析了数字叙述领域的新兴形态——互动叙事。这种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框架,基于作者精心构建的背景、人物与场景,与观众的自主参与和切身体验交织,共同编织出全新的故事线。课程历时六周,主要围绕“媒介技术下的互动叙事”、“互动叙事的构建”以及“互动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交互设计五项原则
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互动叙事的核心概念和特性,掌握如何在构建互动叙事作品时,学习应用开源软硬件、电学电路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编程技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并结合时间、交互行为、物理交互、方案以及视觉表现等五大交互设计原则,创作出独特的课程作业。最终,学生将完成一个互动性强的原型作品,并在课程展览中展示他们的创意与成果,与观众师生共同分享互动叙事的魅力。
02 课程目标
1、结合大一上学期《互动叙事1》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互动叙事的基本理论,理解与传统叙事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引导学生通过媒介技术的运用,结合开源软硬件、电学电路和计算机编程技术,探索互动叙事的创作过程。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借助Arduino、Processing等交互设计开发平台独立完成一个交互原型的设计与开发。
4、在完成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将互动叙事应用于创意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的能力。
03 课程记录
《互动叙事2》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程核心,涵盖理论授课、案例分析、集体交流、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以及展览与评估等环节。
课程首先通过理论授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媒介技术下的互动叙事及其构建方法,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并提炼设计原则。集体交流鼓励学生自主调研、分享互动作品,形成学术共同体。实践操作环节则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互动原型,掌握从草图绘制到电子电路搭建的全方位技能。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共同探讨概念、协作完成原型,最终通过展览与评估展示学生成果,全面评估课堂表现、实践制作和原型成果。
编写代码
电子元件焊接
电路连接
原型搭建
04 布展记录
一楼艺术空间小组成员布展现场
05 课程展览
《互动叙事2》课程展览于6月26日在bwin必赢中国官网艺术空间(bwin必赢中国官网一楼展厅)开幕,为期三周。
《互动叙事2》课程展览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共展出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大一年级设计学1、2班学生精心设计与制作的十二个交互原型。这些原型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出色的创意,更体现了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思考模式的转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学生们的课程成果吧!(所示内容仅为部分学生)
1 《山音》
小组成员:徐越、熊嘉乐、汪瑞
作品概念:《山音》旨在以古琴之声为引,唤醒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环境的深沉共鸣。通过数据可视化将音律转化为有形的视觉画面,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通感之美。
作品尺寸:300*300*300cm
材料说明:古琴、显示屏
技术实现:Arduino板、TouchDesigner、振动传感器
交互逻辑:交互者通过触摸古琴琴弦发出声音,琴弦的振动改变画面的呈现效果,指法的不同改变粒子生成的颜色;无人交互时,画面粒子稳定流动。
2 《光原》
小组成员:宋涵亭、蒯欣、梁以茜
作品概念:《光原》试图唤起人们感官与心灵的交融。以触摸为媒介,在这片生息原野中,科技之光与自然之息交织成一片灵动的绿野。
作品尺寸:30*30*10cm
材料说明:光纤、灯珠套组、pvc发泡板、仿生苔藓草皮
技术实现:Arduino板、触摸传感器、舵机
交互逻辑:交互者触摸草皮交互,传感器感应到触摸后,相应位置的灯珠进行闪烁,同时
舵机带动草坪运动。
3 《小吵小闹》
小组成员:陈淑奕、梁思红
作品概念:《小吵小闹》通过声音的持续时长来控制灯带色彩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方式来竞争和互动,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作品尺寸:35*10*68cm
材料说明:亚克力薄膜、棉线
技术实现:Arduino板、灯带、噪音传感器
交互逻辑:当交互者向传声筒发出声音时,Arduino接受指令,持续时间的长短反映灯带闪烁的颜色变化。
4 《硅基生命》
小组成员:胡方照毓、徐仁煜、舒博文
作品概念:《硅基生命》意在探讨人类工业与自然间的挑战与共生,工业材料与自然生命的结合,展现科了技如何赋予自然元素新的呈现方式,以及对自然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作品尺寸:35*35*64cm
材料说明:光轴、亚克力板(磨砂)、亚克力管、小体积cob光源、光带、植物叶片模型、红外人体传感器、机械零件
技术实现:Arduino板、舵机、超声波传感器
交互逻辑:红外传感器感应到交互者,将信号传给Arduino板控制舵机转动,牵引带动花瓣的开合。
5 《言出必随》
小组成员:陈芷兮、赵安美子、王怡
作品概念:《言出必随》的灵感来源于言语暴力,舵机所连接的嘴部运动变化,让人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理解语言暴力的严重性,它看似人畜无害却暗含着深深地威胁与影响。
作品尺寸:107*15*51cm
材料说明:硅胶嘴唇模型、硬纸壳
技术实现:超声波传感器、舵机、Arduino板
交互逻辑:交互者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互动使舵机运作。不同位置的舵机运转角度不同,也代表了不同程度的言语暴力。
6 《跳动的水母》
小组成员:杨家兴、张凯霞、李江如
作品概念:《跳动的水母》模拟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感应人与水母的距离实现灯光与形态的变化,以水母本身具有的美丽和神秘色彩来引发大家对海洋生物的关注。
作品尺寸:95*90*65cm
材料说明:欧根纱、亚克力半球、PVC管
技术实现:Arduino板、超声波传感器、舵机、灯带
交互逻辑:交互者触摸水母头部,传感器感应带动舵机,水母进行收缩,水母内部灯带产生色彩变化;无人交互状态,灯带熄灭,水母恢复原状。
06 课程感悟
在《互动叙事2》这个课堂中我们接触了很多以前从未涉及过的知识,无论是硬件的线路还是各个软件的代码方面都离不开助教学姐们的悉心指导,如果没有课程前期的多个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我们的作品制作过程也不会如此顺利,这堂课在学习新的知识理论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课堂体验,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也学到了在小组完成这部分结课作业的过程中团结协作的技巧和精神,以及面对困境和难题如何去克服解决,在布展结束时有一种的成就感,才知道原来看似简单的互动装置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以后再进行这方面调研时也会才会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路,以及对每一个作品及其创作者的不同理解。最后,衷心的感谢老师和学姐们对我们的指导和鼓励!
——汪可涵
在《互动叙事2》这门课程中,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们学习了Arduino编程、Processing图像处理和电路连接等相关知识。在之后的小组结课作业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交互原型从方案提出,再修改,再到真正的去实践完成作品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小组之间沟通和协作非常关键,在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学姐们给予了我们及时的帮助与指导,为我们指明方向,最终我们亲手制作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交互装置,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魅力。总之要感谢这五周的课程,让我学会许多以前从来没学到的东西,获得了许多的经验,同时也要感谢老师和学姐们的指导与帮助。
——梅玮艺
还没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开始害怕这门课,害怕难度太大,害怕完不成最后的作业,课程之始,也对这门课程有诸多抱怨,抱怨还没有上课就要买很多东西,抱怨我们身为美术生,为什么要学这些看似无关专业的东西,但是真正开始上课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一切好像发生了转变,好像我也可以做出一些更厉害的事情。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良多,我们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很庆幸我加入了一个乐观优秀的小组,我们三人一起面对挑战就会轻松很多,在开始做作品后真正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方法总比困难多。说真的,我们的作品或许不是最优秀最完美,但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我眼中,他已经很好了,制作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像拦路虎一样挡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好像一一被跨过,真的,这种体会很难得、很高兴。本次课程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很多数媒相关的基本知识,而且我认为这些知识在未来也能够应用在很多方面,对我非常有帮助。同时感谢三位学姐的辛勤付出,既要负责我们两个班的同学的安全,还要关注到我们每一位同学作品制作的进度,哪怕不在上课的时间来到班上,也会有学姐留在班上,以防不时之需,最后万分感谢学姐们这几周的体贴关怀。
——杨家兴
在这次数字媒体课程中,我算是经历了一次对自己的突破。运用不熟悉的工具与材料制作一个装置,这样的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焊接断掉的光纤传感器电线的过程,真的很有意思!给我一个电烙铁我能玩一天。通过这次课程,我不仅了解了一些美术创作相关的编程软件,还学习了基本代码和部分传感器······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提前规划和提出一个可实现的具体操作方案的难度。有一个完善的方案会大大降低制作的难度,提升制作的速度。今后在做方案时,我会更加具体而严谨。
最后特别感谢各位学姐在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很难顺利完成这次的装置。谢谢你们!
——蒯欣
07 结语
本次《互动叙事2》课程以媒介技术实践为基础,将交互叙事设计与开源软硬件等技术相融合。学生们在遵循交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深入设计;同时,通过学习计算机编程与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不断探索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无限可能。在课堂中,讨论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手段来增强故事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们理解互动叙事设计理论,掌握先进的设计工具集进而创作出独具创意的交互设计原型。从创意的闪现到理论的支持,从案例的调研到技术的打磨,都是学生们对互动叙事理解的深化和实践的尝试。他们也试图让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共同创造独一无二的体验。
课程合照
撰文 | 田 晶
图片 | 董潇蔚
审核 | 庄 黎